文朝榮在林場查看松果收成情況。
  資料圖片
  出海雀寨門向左走,不遠處山埡口有個新墳,背靠海雀山,俯瞰海雀寨,墳旁筆直的華山松棵棵粗壯,猶如衛士。
  靜靜躺在林間的是貴州赫章縣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,他曾說:“要永遠看護好海雀這片鬆林。”
  文朝榮是海雀人心中永遠的“守護神”。20多年來,他領著海雀人向荒山要綠地,讓瘦土出效益,苦幹實幹吃上飽飯,心系孩子教育,把一個極貧村變成了美麗村寨。
  綠了荒山白了頭
  “海拔二千三,人均三十三,山上光禿禿,地上矮矬矬”。地處烏蒙大山深處的海雀村,平均海拔2300多米,山寒水冷;森林覆蓋率不到5%,荒山禿嶺;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3元,缺水,缺電,無通村公路,全村的苗族、彞族群眾基本是文盲,沒有一名初中生。
  這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海雀村的“苦況”。
  村民王興明回憶:“當時住的是杈杈房,和牛馬睡在一起,吃的是野菜,還不夠吃,大多數人家連條像樣的褲子都沒有……”
  時任村支書的文朝榮,對於村子的貧困,看在眼裡,痛在心裡。文朝榮毅然決定組織村民植樹造林。
  為什麼要造林?“當時海雀滿山都是光禿禿的,晴天風一吹,沙塵四起,大白天伸手不見五指;一下雨,濁浪滔天,土層越沖越薄,莊稼收成越來越少。” 64歲的村民王富華回憶,老支書給我們說,沒有好生態就沒有好生活。
  說乾就乾,文朝榮迅速召開思想動員會,動員村民們種樹。可會還沒開完,就引來大多數村民的激烈反對:連飯都吃不飽,哪有力氣種樹?荒坡能種出樹來?種樹能當飯吃?村民們想不通,文朝榮與另外兩名村幹部商量:“我們先把樹苗找到,帶頭做給大家看。群眾的思想工作繼續做,只要村支部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,就沒有辦不成的事。”
  “老支書當時從距離海雀村100多公里的赫章縣水塘鄉林場找來苗木。白天,村幹部帶頭示範種樹,晚上就挨家挨戶搞動員。光是來我家就來了6次。”當時種樹的鐵桿反對者,如今的護林員王光德提起過去還有一些不好意思。
  1987年冬天,文朝榮率領全村200餘青壯勞力,一頭扎進沙塵四起的荒山溝壑里。“冬天天寒地凍,大家天不亮就上山,披著羊毛氈,穿著草鞋,冷得直跳腳;餓了就啃幾個冷洋芋,一天下來,手被凍得裂開了大口子,往外滲血,可第二天還得接著乾,一干就是3個冬天。”文朝榮的大兒子文正全提起那段歲月,覺得苦不堪言。
  “1987年到1989年連續三個春節,父親和我們都是在山上度過的。連續種樹3個冬天,全村30多個山坡,11600畝的荒山全種上了華山松、馬尾松等樹苗。”對於父親,文正全充滿敬佩。
  綠了荒山白了頭。20年精心守護,目前海雀村共有林地1.34萬畝,戶均65畝,森林覆蓋率達70.4%,曾經塵土飛揚的“和尚坡”變成了萬畝林海,海雀村更是榮獲“全國綠化千佳村”稱號。據估算,海雀村的萬畝林場經濟價值達4000多萬元,人均近4萬元,文朝榮為村民們留下的是一座“綠色銀行”。
  守著青山綠水不能餓肚子
  海雀村山上的樹林一天天茂密起來,而地里農作物產量卻一直低下。怎樣才能讓村民們吃上飽飯?文朝榮又琢磨起來。
  海雀村地處高寒地帶,上世紀90年代初期,主要農作物是蕎麥和洋芋,種的包穀苗因為肥力欠缺,長得又矮又小,土地貧瘠加上傳統的種植模式讓村民種一坡收一籮。
  “必須想辦法增產增收。”1990年,文朝榮來到了農技站。在農技站的牆壁上,文朝榮看到了四個大字:“科技興糧”。農技人員告訴他,要讓海雀村長出大包穀,要靠屋子裡一捆捆的地膜,蒲е種布際酢�
  “老文‘取經’回來後很高興,說不僅要種好樹,還要增加糧食,帶領大家儘快走出餓飯的日子。”妻子李明芝回憶,文朝榮回到村裡後,向村民們大講科技興糧的好處和知識,可村民們表示懷疑,認為還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方法好。
  為打消村民顧慮,文朝榮在自家地里率先實驗,種上了地膜包穀。李明芝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的壯觀景象:秋收時節,自家的包穀地里站滿了各寨子的老老少少,大家都來看“稀奇”。看著地里的包穀產量比之前增加了好幾倍,大家的驚嘆聲一陣接著一陣。
  實驗成功後,第二年春耕時,海雀村民都自覺用上了地膜。當年,村裡的糧食單產由不足百斤上升到174公斤。
  當大家還沉浸在實現溫飽的喜悅中時,文朝榮開始嘗試幫村民尋找掙錢的門路。隨著山上林茂草豐,文朝榮瞅準了發展養殖畜牧業,改變傳統的養牛耕地、喂馬騎耍、養豬積肥的觀念,通過規範化養殖帶動村民發展畜牧業,提高收入。
  如今,海雀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13年底的5460元,村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,日子越過越紅火。
  捐出全部存款蓋校舍
  “海雀貧困的根源就是教育太落後了,我們要富起來,必須先讓娃娃讀好書。” 好好辦個小學,讓更多孩子讀上初中乃至更高的學校,是文朝榮平生最大的心愿。
  1985年,海雀村總共只有5個“讀書人”,小學畢業的一個都沒有。1988年秋天,文朝榮在一次村民大會上說:“村裡的學校已經破得不成樣,現在最緊要的,是為孩子們蓋一所學校,不能再讓他們像我們這一代一樣……”
  “有錢的捐錢,有料的捐料,給孩子們蓋個好學校。”文朝榮帶頭捐了168元錢。二兒子文正友回憶:“那168元錢,是我家當時全部的財產,是父親瞞著母親把家裡的牛賣掉得的錢。”
  “牛沒了,今後生活怎麼辦?”李明芝知道後,氣得大哭起來,可文朝榮只說了一句:娃娃上好學,海雀才有希望。在文朝榮的帶領下,大家把原來那個叫學校的杈杈房推了,建起海雀有史以來第一所土木結構的小學。
  如今,在海雀村村委會的後面,有一棟被綠樹環繞的三層校舍,這是海雀村最美的地方。2006年,台盟中央將海雀村作為幫扶聯繫點。文朝榮抓住這個機會,爭取到台盟中央的支持,投資46萬元為海雀村新建一棟8間教室的教學樓,並完善了操場等附屬設施,配備了相關教學用具,海雀村終於有了一所完整的小學。
  2009年,海雀村王光全、王光祥兩位苗族學生考上了大學,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,文朝榮高興壞了,村民們吹起蘆笙,跳起大遷徙舞,全村上下一片歡騰。
  就在文朝榮離世的前幾周,赫章縣縣委書記黃光江到他家裡探望,文朝榮還一心惦記村裡的教育,“希望縣裡多派幾位好老師到學校,孩子耽誤不得。”
  斯人雖逝,青山尚在。微風吹過,鬆濤陣陣。文朝榮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,但他的故事,為海雀樹起了一道豐碑,在精神的領地,旗幟高揚。  (原標題:看好這片林(最美基層幹部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ncysq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